Taiwan Can Help — 台灣開放政府工作坊在多倫多

Taiwan Can Help — PDIS Toronto Workshop

Taiwan Can Help — 行政院數位創新空間的數位外交

Taiwan Can Help(上) — 開放政府協作會議之議題釐清方法論

Taiwan Can Help(下)— 在多倫多開一場 vTaiwan 的諮詢會議

台灣的數位政委唐鳳身穿「Taiwan Can Help」的 T-Shirt,在行政院數位創新空間(PDIS)與 Civic Tech Toronto 合辦的工作坊裡,簡介台灣開放政府歷程。「台灣在數位和開放政府這一塊走得很前面,我想要來知道實際上到底怎麼運作。」智庫分析師 XXX 表示。

接下來兩天在多倫多的工作坊會實際跑一次行政院開放政府協作會議(Participation Officer Network Meeting,簡稱 PO 會議)中使用的議題釐清流程去清楚界定議題,與數位法規調適平台 vTaiwan 如何引入線上公眾討論和多邊利害關係人諮詢會議。這次工作坊也找了不同的參與角色——設計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的 PDIS 服務設計師張芳睿、實際參與的公務員也是農委會的開放政府聯絡人簡銘錦、資策會科法所派駐 PDIS 協助 vTaiwan 的法律研究員蕭郁溏,我則是以 g0v 社群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在此分享工作坊流程與心得,供各級政府機關與民間倡議者,有工具能夠進行議題釐清與開放參與。

所有的工作坊素材、投影片、共筆在此:https://beta.hackfoldr.org/toronto-pdis-workshop

工作坊也錄影上傳在此:

相片集:

https://ey.pdis.nat.gov.tw/shared/dYrUbFqNGxuA63KdShaiNnEn5spqR8KjzQMvZQDp7E6/#15

多倫多當地的參與者則有來自多倫多市政府、安大略省政府中負責做開放政府、數位服務、政策創新實驗室的政府工作者,公民科技社群與 NGO ,大家想要知道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讓更多元的公民和社群參與進政策制定。

可以從 PO 會議和 vTaiwan 學到什麼?

在唐鳳和 vTaiwan 以數位化開放政府受到國際矚目的此刻,我想把開放政府、數位工具、更好的政策這幾個概念切開來。對我而言數位工具是為了達到開放政府和公民參與的手段,開放政府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要有更好品質的政策,一個好的流程不一定需要新的數位工具,但一個好的流程要能讓更多人參與並且對政策品質有幫助。

我覺得這次工作坊的重點是:

開放政府聯絡人會議(PO 會議)

PO 會議,也就是開放政府協作會議,是唐鳳擔任數位政委後,在每個部會至少找一位開放政府聯絡人(Participation Officer,簡稱 PO ),每月召開兩次開放政府聯絡人會議,一開始針對行政院官方連署平台 JOIN 上超過五千份連署的民眾提案,由各部會的 PO 決定要處理哪些提案,進入議題釐清的程序,並邀請提案人、專家、政府各部會參與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目的

  1. 為了培力公務員能夠跨部會協作,花時間釐清議題與找解法而不先急著回應,並且能有以人為本的政策設計。
  2. 不只把公民當作使用者或是民眾去研究,而是讓使用者和公民的聲音在政策規劃前期就能加入參與規劃。

因此涵蓋了提案、連署、議題釐清、網路徵集意見、利害關係人會議、直播等流程。

 

其中,這次工作坊特別會芳睿跟各部會 PO 一起發展出的議題釐清方法,對於民間想要倡議社會議題和政府發展政策都會有幫助。我們需要先釐清議題到底是什麼,到底有哪些問題(problem)、疑慮(uncertainty)、資源 (resource)、風險(risk)、佐證資料(reference)、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全部盤點完之後,我們才有機會問對問題(question),發想點子(idea)和解法(solution),再來找利害關係人一起開會,才能夠聚焦與有實質進展。

vTaiwan

vTaiwan 則是在 2014 年後由當時的蔡玉玲政委來 g0v 黑客松提案,希望能發展出線上開放諮詢數位經濟法規的平台,讓法規諮詢可以不只有專家與會,有更多利害關係人和線上參與理性討論的平台。於是在與社群共同討論實驗 vTaiwan 之下,目前已處理 26 個案子,例如 Uber 、無人機、違反本人意願散步私密影像等。

相較於 PO 會議目前著重在深度分析後,以實體會議的方式找利害關係人與政府各部會開會, vTaiwan 是在數位法規這個沒有特定部會主管的空間,嘗試將政策討論在非常前期就擴大到線上參與和社群參與,讓網路社群可以從議題界定開始參與,使用數位工具徵詢意見、在利害關係人會議中導入直播與線上提問、每週固定的小黑客松等。

當然這兩者並不互斥,只是在不同脈絡下長出來的實驗方式,所使用的數位工具和開會經驗也可以互相學習。例如在酒駕鞭刑的 PO 會議前有使用 vTaiwan 常用的 pol.is 收集除了連署案訴求以外的意見分佈。

最後, PO 會議和 vTaiwan 當然都有各自面臨的問題,也還在不斷改良。好處是這些工具、流程和會議紀錄都有公開資料,任何人都可以轉化應用,希望能夠長出更厲害的版本。接下來的工作坊以多倫多在地 Uber 法規調適作為案例討論。

PO 會議之議題釐清方法論

「開放政府聯絡人協作會議是一個定期會議平臺,原則上每月舉行二次,於週五召開,討論特定議題,希望在行政院各部會與關注特定議題的利害關係人間,建立一個溝通與協作的機制,且透過專案顧問導引,從操作中落實開放政府的思維,熟悉政策設計的理念,演練設計工具的流程。」引自 2018 年 1 月 5 日衛福部針對《全民健保,長年旅居國外、退保期間過長者,不得成為納保對象》的協作手冊

開放政府聯絡人協作會議(PO 會議),是培力協作的過程,想要帶來的文化改變,想要讓公民的聲音儘早進入政策制定流程,並且協助政府內外各利害關係人開會聚焦,也讓第一線的公務員可以參與議程設定。(可以參考一場協作會議是怎麼開的?

其中 issue mapping 是 PDIS 專案顧問張芳睿與 PO 一同發展出的議題釐清方法論。服務設計出身的芳睿將政策出台劃出一個流程圖用來分析,用圓弧表示是因為一段的終點也是下一階段的起點。這次工作坊主要聚焦在資料收集(data collection)與資料分析(data structuration & analysis)的議題釐清(issue mapping)方法。

photo credit: Fang-Jui Chang,

圖:https://beta.hackfoldr.org/toronto-pdis-workshop/https%253A%252F%252Fdocs.google.com%252Fdocument%252Fd%252F1IocZit5OzBR46SDl1qaQajzK0sCDlqonloCHuEQVpVU%252Fedit%253Fusp%253Dsharing

在台灣的開放政府協作聯絡人會議中,芳睿會將收集來的資料,分為問題、資源、風險、利害關係人等欄位,然後用 realtimeboard 拉成線上心智圖,在實體的協作會議時協助討論聚焦。這邊的圖片是澎湖禁漁區一案所做的分析。

所有的開放政府協作會議討論的提案,會有心智圖、簡報、錄影、逐字稿上網。這邊提供以酒駕鞭刑的提案討論為例:

開始動手 issue mapping 吧

並不是用數位便利貼拉一拉就比較潮可以幫助議題釐清,芳睿的 issue mapping 要求把議題中的問題拆解。接下來所有操作的單子、海報圖和範本都可以在 Hackfoldr 裡找到,你可以自己拿去印跑一個工作坊。

完整的 issue mapping 包括問題釐清、政策/策略盤點、盤點利害關係人三部分,這次工作坊側重在問題釐清的部分。完整版可以參考: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NbuSNpJ9_5RAFR46yxcziT-i_tuteq2aZmbIdcUezOA/edit

這次工作坊的流程就是由左到右從問題討論到解法:

  1. 列出問題並分類
  2. 劃出利害關係人圖(Stakeholder Map)
  3. 寫出 challenge statements(How Might We...)
  4. 發想解法(idea development)
    1. 提出解法相對應的風險(Risk)和資源(Resource),改進解法
    2. 將解法連到相對應的 responding bodies
  5. 列出評估解法有沒有效的標準(evaluation)

所有的討論圍繞在 Uber 在多倫多的法規相關問題。

1.先列問題和佐證資料吧!

「Uber 在多倫多引起的法規爭議」實在是太模糊的題目了,所以要先準確的定義要討論的問題(problem)是什麼,於是有了 problem statement sheet。

首先是 problem statement!然後最好要附上資料來源(reference),例如: Uber 未提供如同計程車司機般的安全駕駛訓練,會造成安全問題,如果可以附上相關的資訊來源會更棒。討論的時候芳睿鼓勵大家除了想 Uber 造成了什麼問題,和 Uber 嘗試要解決什麼問題。 Uber 解決的問題對於規劃政策也很重要。

你可以發現這張卡除了問題(Problem)之外還有疑慮(Uncertainty)、想法(Idea)、資源(Resource),因為在發想問題時,大家時常會想出不是問題(Problem)的句子,例如:

因為一組每個人都可以寫很多張 problem statment,因此我們先將這些問題貼在牆上並做初步分類,並且畫出大分類之間的關係。

(圖)

可以看到我們這組將問題分成五個面向:

2.畫利害關係人關係圖

定義好問題之後,才知道會被影響到的利害關係人有哪些,有哪些人/團體會得利或受害。

stakeholder map 由三個同心圓組成,從裡到外是核心(core)、直接利害關係人(direct)、間接利害關係人(indirect)

以我們這組為例,核心的利害關係人是 Uber、計程車、政府等,因為有個問題是很爛的公共運輸造成 uber 的需求還有交通堵塞的問題,所以沒有車的通勤族也會在間接利害關係人的範圍內。

(圖)

3.寫出挑戰目標(challenge statements)

(How Might We...)

界定好問題和會被影響的人後,我們要給我們的解法定一個目標,不只是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是點出要往什麼目標邁進,可以使用「我們如何達成 XXX」(How might we...)作為開頭,例如:

幫助你更好地寫出 challenge statements,可以參考以上的欄位挖空,填入

> 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可以如何{動詞}針對{目標對象}達到 {目標}

 4.發想解法(idea development)

 

 有了 challenge statement 後,就是絞盡腦汁發想解法,跟一般 brainstorming 不一樣的是,發想完的解法需要再考慮「風險與資源」而去做修改,檢視這個解法會造成的風險或是無法推行的原因,還有手上可動用有的資源,再生出對應的解法,可以這樣做好幾個循環。

 

因此經過考驗質問的解法,接下來要對應到負責的單位/團體,誰來實現這個解法?可能是地方政府、聯邦政府、捷運公司、計程車公司等。芳睿有提醒,解法不一定是要政府的政策,可以是公民社會組織發起的行動,或是產業界的合作。

於是我們有個解法是更好地整合私人運輸與公共運輸,例如地鐵之後的接駁,這樣相關的單位會有通勤族、公共運輸服務提供者、Uber/Lyft 等共乘服務、共享自行車服務提供者等。

5.評估標準(Impact measurement)

 

有了誰來實現某個特定的解法或政策之後,需要定義怎樣算是成功,你要怎麼測量?你評估的指標是什麼?

我們這一組因為時間不夠,非常匆匆地寫下調查通勤族滿意指數等方法。

紀錄與回饋

我也用了自己開發的 sense.tw做了數位化紀錄(放大會看到細節):

https://sense.tw/map/49db252f-6a55-46ea-89b2-1a88a714f54e?object=bfa4cc16-22a6-4a27-80e4-27640761104f

工作坊參與者的回饋有:

最後的最後,農委會的 PO 銘錦分享她當 PO 的經驗,台下的提問非常的犀利:

Q: PO 的制度會挑戰到既有的權力結構與公務流程嗎?你怎麼面對?

A: 開放政府協作會議都會邀請主責部會參與,最後決議由主責單位決定,開放政府協作會議作為參考跟開放討論的空間而沒有強制力。

Q: 你是專職還是兼著做 PO?

A: 在既有業務上做開放政府聯絡人,大約佔我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一,只有金管會有專職的開放政府聯絡人。

Q: PDIS 的錢哪來的?

Q: 其他國家要如何導入 PO 會議?

vTaiwan: 線上線下整合的政策開放諮詢

(書漾畫的圖)

1. 提案

目前幾乎都是部會提案

只有一案是民間提案

提案名稱會經過反覆討論,確認最能反映要解決的問題跟要討論的範圍。

Tools that enhance participation

- Interpretation: match the information gap

- Facilitation: collect opinions from the public

- Documentation: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1. Develop a proposal: can be top-down or bottom-up

\2. Name and title: quite important to set it right, not to misleading

\3. Narrow down the scope:fit to purpose

\4. Find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If there is no public authority to connect do, they do not

proceed, because the purpose of the tool is not just to facilitate discussion among

community members only

\5. Choose the right tool for opinion collection

a. Pol.is for unorganized and unclear opinion

b. Discourse for organized discussion: can tag a ministry on Discourse. Need to

reply in 7 days.

c. Traditional: sli.do, type form

d. Slideshare, to publish presentation documents, research paper on vTaiwan

platform

(書漾工具圖)

2. 意見徵集

根據要意見徵集的類型不同,會使用不一樣的工具。

在不確定大家的意見有哪些面向時,會使用 pol.is。很簡單,提出一個意見(statement),然後可以對別人的意見投同意、不同意、略過,網站就會用 PCA 演算法幫參與的人根據所提出的意見和投票結果分群。

(分群圖)

一些對於使用 pol.is 的小建議:

對於已經有比較清楚的問題與意見架構,則會使用 Discourse 讓參與者能寫比較長的回覆,並且每個部會都有 Discourse 帳號,被 tag 要在七天內回覆。要量化數據的話,也可以製作傳統的線上問卷。

不過 vTaiwan 一直以來還是面臨了如何讓更多人參與線上意見徵集的問題。通常是在熱門議題才會有比較多的網路參與者。

[給個平均數字吧]    

3. 諮詢會議

接下來就是進入實體諮詢會議,在小松中會先討論邀請主持人與哪些利害關係人、準備議題研究資料、確認要討論的議題範圍(scope)後,召開約兩小時的實體諮詢會議。之前有線上參與給意見的公民可以註冊實體出席,現場會直播,直播的線上留言會由主持人帶入實體會議討論,並且會有會議記錄逐字稿。會議的重點是要找到粗略的共識。

為了讓大家體驗諮詢會議,在工作坊中我們將參與者分為學界、政府、產業、公民社會、線上參與者五個利害關係人群體,如下圖坐成 ㄇ 字形,模擬討論 Uber 相關的法規調適。

(report 圖)

唐鳳主持從投影上一階段意見徵集的 pol.is 結果開始,先關照表達知道了在 pol.is 上不同群體的歧見,然後就輕輕帶過,著重在從高比例共同同意的意見出發,先請與會者提供客觀事實,再看有什麼疑慮與有什麼可以做的。在工作坊中後來聚焦計程車需要遵守的安全法規所造成的成本和能否協助計程車公司有更好的數據應用,但工作坊畢竟是模擬諮詢會議,建議直接找一場諮詢會議的直播來看。

工作坊的參與者的問題集中在諮詢會議現場會不會有衝突,以及主持人的角色很吃重要怎麼培養。唐鳳回答所以現場會有協同主持人,可以幫忙安撫場面與經驗傳承,並且在正式諮詢會議之前都會有會前會模擬可能會出現的狀況,vTaiwan 的確也出現 know-how 沒有很好傳承的問題。唐鳳的主持技巧可以參考 Dynamic Facilitation 和 ORID。

4. 進入體制

vTaiwan 會議結束後,會由主責部會進行後續法規調適,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也有可能結論是根本不需要政府立法。根據郁溏的簡報,有 80% 的案子有進入體制規範的程序,剩下 20 % 有因為只邀請了一個政黨出席諮詢會議而在國會遭遇阻力,或是沒有邀請到地方政府或是非台北的利害關係人而造成後續爭議。

個人理解是 vTaiwan 目前是靠數位法規沒有單一的主責機關,因此有空間協商,與前後兩任政委的支持而讓平台繼續運作。 vTaiwan 很重要的另一部分是社群參與,上述議題資料整理、網路擴散意見徵集、邀請利害關係人、主持會議,雖然有唐鳳辦公室的人支援,但還依靠一群志工,每週舉辦小松和線上協作,歡迎加入一邊吃披薩一邊協作。

加入 vTaiwan 社群

===== 草稿區 ====

Adhocracy

No one can represent vTaiwan//I think need to tell what vTaiwan is in the very beginningCritical roles:- Facilitators- Editors- ContributorsThe process4 stages

Propose - opinion() - reflection (meeting)- legislation/regulation

數位工具

Pol.is::

現場模擬諮詢會議

先 acknowledge 差異,然後從 common ground 開始。要再研究一下 au 是怎著展開討論的。先請學術提供大背景。

協助聚焦、訂下 action item

co-facilitation

主要的問題:

Reflection framework

工具要搭配一套流程和 mindset

Bike space

Amplarlab foro homeless

Open government office: open government leads, working group

Policy innovation lab

Civic Tech Tronto: 30-40 weekly meetups, 全盛時期 100 人